昨日,与老友周吴王发生了一段谈话,大致内容如下。
我:老周,想当年你可是一枚怎么掰都掰不弯的钢铁直汉子,如今咋成这样了,理想呢。
周吴王:说起这玩意儿,我真是后悔,当年如果将理想跺成几块,丢到门口喂狗,也不至于变成这样。
我正准备不厚道的继续在其伤口上撒盐,周吴王却是低下了头,眼神如天上忽然被乌云笼罩的星辰,瞬间黯淡无光,很久之后,他才喃喃说道,对不起啊,我的脊梁已被房价压弯。
01
我愣了,他这句突然的对不起,所指对象应该不是我,而是他当年立下的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宏大理想,嗯,这个理想,被我们一群同学笑了数十年。我们跟周吴王*的不同,是早就油腻了。
明白了理想是把屠龙宝刀,但现实中没有那么多龙啊,所以理想被我们换成了一把油腻腻的杀猪刀去养家糊口。
周吴王却是一股清流,一直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,*后,终于从宁折不弯变弯了。 周吴王身上是一个悲伤的故事。他是上海人,985硕博连读,搞物理研究,为了供他上学,父母在06年卖掉了上海的房子,之后在魔都租房,苦苦坚持了10年。
这十年间,他从来没有为房子忧愁,心想:一个985博士生,只要一心一意做科研,面包与牛奶不会少的。10年后,周吴王被现实恶狠狠的扇了无数耳光。
2016年秋,父母就把家里*后的6万元给他,他要炒股兴家。结果大家都知道了,全家一蹶不振。
老周现在早已经不搞科研了,在上海一小公司混日子,饿不死撑不到,也买不起房,活得浑浑噩噩。其物理学博士生的文凭,在上海毫无用处。
而他们家当初37万卖掉的房子,如今的市值接近700万,整整翻二十倍,但,这700万已经和他们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,曾经踌躇满志的追梦人,如今只能住在出租屋,在无数个喝得醉醺醺的夜晚,喃喃自语:“对不起。”
02
是的,这几年房价的野蛮和疯癫,已经成功的驯服了年轻人的野心,掰弯了一批人的斗志。
当售楼部惊现15岁和80岁的购房者,当年轻人聚在一起不再谈论理想。
而是热议房价,于国而言,这其实比经济环境比楼市更值得忧心。少年强则中国强,这句话,其实是真理。
修身,养性,齐家,治国,平天下,这句说了几千年的古人言。
在当今社会环境之下,可以掐头去尾留中间,而且仅中间的齐家,也可以替换成买房了。这几年大家的眼睛都瞅着房子,无论是否世道逼良为娼,总而言之,大家都明白,或者说接受了这一现实「干啥都不赚钱,除了买房」买了房子的兴高采烈,买不起房的集中火力炮轰房价。
然而*苦的当数中产偏下的那一部分人。
在一线城市有着20W的年薪,凑一凑也能凑个百来万,但是要交*却远远不够,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房价不停的往上跳啊跳,*后形成了一个三重死循环。
循环*重:房价上涨已经成了一种心理预期。 即使到了现在,谁也不相信房价会降,央妈这些年的调控,好似变成了一堂语文课:调控的意思只有两种,一是涨价,第二个还是涨价。兴许,有人会说那是过去,现在的大环境只有两个字:维稳。所有调控的出发点也是这两个字。
鲁迅先生的两颗枣树,也不是同一个意思啊,维稳说白了就是避免大起大落,大涨是不可能再大涨的,但是大跌更不可能。
麻将桌上,一串三赢得满盆钵,当到了*后的阶段,换我,我也不愿意再去刻意做十三幺清一色之类的大胡了。 屁胡也是钱,偶尔还故意放点水,免得赶尽杀绝。
一次就将韭菜割干净,下回谁还陪你玩?
现在人们对楼市的预期的确产生了变化,从“上涨”变成了“不亏”,聪明的人想到的这个不亏,是指长期,买了房长期下来可以对冲通货膨胀。
对投资客而言,短期不涨就是亏,但对不以投资非目的的购房者而言,长期不亏就是赚!循环第二重:越晚买房,付出的越多。 晚一年还是好的,晚三年,十有八九的人得用三十年的时间来还这晚三年的债。
周吴王就是如此。
他所在的魔都如此,小城市也不例外。
譬如我的家乡,16年均价2800,要是15年入手,优质地段+校区,一套100平小三房,也不过30万,虽然小城工资比不了大城市,低得让人发指,但想上车,咬咬牙,不难。 但三年后的2019年,房价已经从2800,变成了均价6500。
虽然到了7月份的数据显示,均价降了500,但是也从2800变成了6000。三年时间,同样的房子,要上车就整整多了30万。
问题是这30万,在平均工资不过2500的五线小城市,绝对算是一笔巨款,普通人用二十年的时间,都未必能存够。这真的是个无解又悲哀的丑陋现实啊。 至此就形成了死循环第三重,高房价虚了实体业,击碎了理想,侵蚀了爱情,固化了阶层。
03
以前,有着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。
*常见*直接的宿舍楼前弹琴,或者傻兮兮的捧一捧玫瑰,夸张点就对整栋楼进行灯光控制,画出一个心型之类的,还有步行千里去提亲的。
但是现在,你做这些,迎来的可能是旁人的嘲讽,对象的一盆洗脚水。幼稚且愚蠢。
以前看脸,现在看房,面包车都不行就更别谈面包都没有了。
深悦君周边99%的婚嫁都是门当户对,龙配龙,凤配凤。
官二代配上市董事长女,一线城市大专男配外地本科女,拆迁户内搭,外地美女配上海两套房,北京穷二代女配外地凤凰男。
我认识一个上海的美丽姑娘。
单到29时,有二选一的机会摆在面前,优质硕士男+一套杨浦区2室户老公房,大专学历男+ 3套内环房,姑娘也是一枚敢爱敢恨的虎人,不顾家人的强烈干扰和反对,大义凛然的选了优质男。
结果……现在过得很苦,马上生要二胎,那套2室的老公屋早就容不下一个四口之家。
上海的房价我们都懂,动辄上千万。
哪怕是优质男还算兑现了当初的潜力,月薪2万2,要改善换个三房,也是难于上青天。
*后,没生娃前恩爱无比羡煞旁人的一对爱人,也被打落现实,伴随漫漫岁月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。
这些年啊,逐渐的生出了一条肉眼看不见的楚河汉界,社会财富加速两极分化,穷人越穷,富人越富。
深悦君仔细想了一下,区别在于“本钱”与“贷款”。贷款如同滚刀肉,用银行的钱生钱,是倍数效应。
有钱人敢于贷款200万,300万,500万,1千万,甚至几千上亿,而穷人一来除了买房之外是没资格向银行贷款。
何况还有大批大批的人压根就不愿意贷款。
这些人很普通,夫妻俩回老家结婚,生了娃喂六个月母乳丢给爷爷奶奶带,之后就双双奔赴北上广深的工厂,夫妻年薪合计15万左右,包吃包住,一年能存10万。他们*的希望是,自己已经这样了,必须要好好培养子女。
让其比自己强,没有加不尽的班,做不完的流水线,能轻轻松松坐办公室,*是当公务员。 他们会从小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,自己省吃俭用,给孩子报起钢琴,舞蹈,外语,等补习班从不犹豫,很有一掷千金的豪气…… 殊不知,通货膨胀之下,5年后,借助贷款的杠杆效应,财富差距就是几百万、几千万了。 孩子们的差距越拉越大,也远不是学钢琴和舞蹈能拉回的……
04
其实,相比于小城市而言,大城市之中买不起的土著二代更苦。
多数土著二代,月薪1万左右,够生活,少积蓄,买内环新公寓绝望,买车困难。
很多时候站在儿时放学回家的路上,环望四周,遍地豪车豪宅。
而自己即便想方设法凑齐6个钱包,也不晓得能否上车,旁边电瓶车穿行而过的打工者,大不了还可以回老家享受挣一二线的钱回四五线买房的红利。但是他们却无路可走,无路可退。
中国楼市,处处充斥着暗送秋波,各种调控给人感觉好像是,上面并不喜欢高房价,会抑制高房价。
各路专家也天天不要钱的将楼市泡沫论挂在嘴边,口口声声要调结构,挤泡沫,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。
相关部门各种视察各种座谈会,也是一副坚决执行住房不炒,房子是用来住的总体方针。
但*后的结果却是,一顿调控猛如虎,一看房价原地杵。相比于担忧中产揪心底层,如今的大学生更使人愁。
大学生毕业后,没有什么包袱,与心爱姑娘谈个恋爱,与狐朋狗友喝个小酒,青春几年很快就过去了,有技术性的工作兴许还能厚积薄发。
但很多人却是平庸的。
潇洒几年后,蓦然发现买房掏不出*,工作前途暗淡,而且还有一批青春无敌的新毕业生虎视眈眈,想转行,没技术,之前积攒的可怜经验似乎转型也无用武之地,久而久之,变成了一废愤青。
05
现如今,对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而言,是残酷的。
入场时机越来越窄,相当于股市5000点高位入场,只有触顶的房子等着你接盘,更无奈的是,还没有选择,一入江湖远,人生就是如此。 不过,虽然理想总被现实强行碾压成渣,但也还没到完全绝望的时刻。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还有中国制造2025年,你可以等待下一个时代的机会,愿那时候的你们,血还温热,出走半生,归来仍少年……
(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- 买房技巧
- 龙岩买房
- 楼市行情